
《The Entrepreneurial Scholar》读书笔记
The Entrepreneurial Scholar——A New Mindset for Success in Academia and Beyond
The Entrepreneurial Scholar——A New Mindset for Success in Academia and Beyond
1) 主题与背景
这本书要解决的,不是“如何拿到博士/升职”的操作手册,而是邀请学者以创业者的心智来理解与实践学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里,用手头有限的资源创造新的“产品”——知识与影响力。作者在导论里把“创业式思维”界定得非常清楚:“在迷雾与不确定中,用有限资源做出新东西(比如知识);像创业者一样思考,先问:Given who I am, what I know, and who I know, what kind of opportunities could I create for myself?”(“我是谁、我会什么、我认识谁,我能为自己创造成什么机会?”)我该如何结合自己的知识资本(如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意)、人力资本(如技能、才能和经验)和社会资本(如人脉网络、人际关系和联系)来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呢?“所有这些活动最终都需要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和故事,然后由你呈现出来。”
同时,作者特别声明这不是“学术资本主义”或大学企业化的鼓吹:她反对以效率、转化率、指标化去绑架学术,而是鼓励学者用创业心智扩大研究的社会效用,而非逐利。“当我说学者要像创业者那样思考,并不是叫大家去盈利或变现”,也不是要推动大学的“公司化”。
2) 章节概述
Chapter 1:An Entrepreneurial Mindset(创业型思维)
本章的核心命题是:“好学生”和“好学者”不是一回事。从顺应标准化评价的“好学生”,到在不确定中生产原创问题与答案的“好学者”,需要心智的跃迁:强化自我效能、庆祝自主性、在怀疑中自信前行,并对自身训练与职业发展承担所有权。“我必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品牌,围绕这些理念建立一个组织来推动自己的事业。”
书中也提到“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or syndrome)是学术圈的普遍体验:其问题在于,即使你在某方面取得了成功,这种感觉也不会改变你的信念,那个念头在你脑海中挥之不去:“我凭什么有资格在这里?”。更糟糕的是,你取得的成就越多,就越觉得自己是个骗子,因为你的成功似乎更证明了你在欺骗他人。只有你自己认为一切都很“清晰明了”,因此你无法真正将成功的经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
作者列出了几个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冒名顶替综合症:主动掌控职业发展进程,识别所需技能并寻找学习机会,勇于承担风险以促进个人成长,积极为自己争取权益,以及选择能够发挥个人优势的职业角色。
通过开展学术之外的项目带来丰富快乐来源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不局限于单一领域,需要具备创造力,成为一个not predictable的人。
Chapter 2:Navigating Uncertainty(在不确定中前行)
攻读博士与做学术,本质上就是在不确定中探索,需要很强的模糊承受力与风险管理能力。机会源于行动:创业者之所以能把情境转为机会,是因为持续地识别—行动—连接。
”一个人的声誉取决于其工作的质量:“你必须对自己的工作 负责,必须做出高质量的作品,尤其是在没有那些可以替代或作为工作评价依据的官方头衔的情况下。你的声誉取决于你是谁以及你创造了什么。“
方法论上,作者引入Effectuation(效应化理论):以“我手里有什么”为出发点,容纳偶然与转向。与其试图预测未来,不如专注于利用现有资源能做些什么。她用“照方烹饪 vs. 即兴做菜”来比喻两种思维:学术里常常要用即兴组合自己的资源去创造新菜,而不是苦等完整配方。
“康利将学者视为“思想的交流者”⸺他们将来自不同领域的概念、知识和方法融合在⼀起。正是这种思维方式促使他从多个学科中汲取灵感并进行创新。”
相比于学术思维追求的完美主义,避免失败,作为一名创业者,要明白自己需要不断失败,而且要快速失败、频繁失败,这样才能学到更多东西。
A impressive case: 她的一个朋友说:“苏,你热爱研究工作,为什么不成为一名华尔街分析师呢?”这原本是她从未考虑过的事情。因此在完成博士学位后,她开始与该行业的人进行交流沟通,并开始准备CFA考试。她坚持不懈地追求这个机会,在第50次交流会上,莱因霍尔德为她提供了机会。她被介绍给了一位刚刚创立自己公司的投资经理。苏急于给对方留下好印象,于是提交了一份关于一家公司的四页分析报告,她认为这家公司是股票投资的“陶藏瑰宝”——Koala Bear Care,这家公司专门生产用于公共卫生间换尿布的台子。虽然这家公司看起来并不引人注目,但苏的分析表明其有可能实现较高的利润率。这位公司老板平时听到的都是关于英特尔这类热门股票的推介,对苏这种非传统的选择感到既惊讶又好奇。“我要雇你!“他果断说道。莱因霍尔德帮助她改变了职业道路,让她在金融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她最终还创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以及几项其他创业项目。谁能想到,通往财务成功的道路竟然会通过生产换尿布台子这样的产品铺就呢?
Chapter 3:The Idea Business(思想产业 / 问题生意)
本章开门见山:“研究人员最重要的能力,在于发现有趣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书中把“问题加工”拆成四步:发现值得做的问题、打磨边界、投入真情与动力、以个体性经验去个性化问题(融入个人经历、知识和观点)。这与创业者“问题先行”的逻辑完全一致,并强调自我关联的研究。
“如果你的项目是由他人构思的,那你实际上就是在为他人工作。”
Chapter 4:Leveraging Resources(资源撬动)
本章通过案例阐明:当现金稀缺时,要盘点能力、经验、人脉与时间,主动拜访、讲述、结盟,也能撬动学术生存的关键资源。金句是:“创业的一部分,就是把想法付诸实践——这需要从让人感到陌生或不适的起点开始对话。”
创业学者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志同道合德同行组成的支持体系,以便他们能够相互学习和信息交流。“正式好奇心驱使她主动与他人交流,“在参加会议时,我真心渴望了解他人。””
本章还系统讲了学术是一项社区运动:去哪里找社区、如何把资金与社群打通、如何用副业扩展能力与网络。
Chapter 5:Disseminating Your Ideas(传播你的思想)
作者把MVP(最小可行产品)引入到学术传播:不要等作品“完美”才出手,尽早把“可行的想法”拿出去,在不同受众处做 A/B 测试;从研讨会、op-ed、公开演讲到非传统渠道,用反馈迭代。早期分享会带来自我怀疑,但好写作的原则不是“不可反驳的终极陈述”,而是以足够的证据与逻辑推进公共讨论。
“研究人员和整个社会都会从跳出具体研究细节的视角中受益,思考研究内容如何与周围的世界产生联系。”
“作为一名具有创业精神的学者,仅仅在专业领域内积累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具备一种能够运用自身专业知识成为思想领袖的思维方式。”
“学者们所培养的许多技能——发现市场中的空白、处理大量模糊不清的问题、从零开始构建事物——都是创业者所具备的。”
Conclusion
结论强调:以创业心智做学术并非锦上添花,而是当代不确定环境中的刚需。只有这样,学者才能主动创造机会、扩大研究的社会影响,并在“学术与非学术世界”之间游刃有余。
3) 三个亮点Takeaways
- 心智转向:拿回你的主体性,从“好学生”到“好学者”,从“服从流程”到“生产问题/搭建影响力”。
- 方法转向:以效应化理论为纲,基于“我是谁/我会什么/我认识谁”在不确定中行动、迭代与结盟。
- 实践转向:也与主体性相关,要主动,把研究当作“想法的生意”,用MVP 逻辑进行早期传播与多渠道影响。
4) 结合自身背景的评价、反思与洞见
- 研究侧:GiMS 和 OoO Sync的思想是用来处理“高不确定+多约束”的问题,这与书中的Effectuation高度同构。
- 创业侧:持续将学者经历结合创业者思维运用在AiFashion、新月Moment Café&Bar和TuringX的探索中,这些都是把想法转化为产品,进而进行传播与商业化验证。
- 这本书给了我“新方法”,为我一直在做的事提供了一套统一语言来解释你在学术、产品与组织之间的全盘设计与统筹。
5) 理论—实践对接:行动纲要(All ChatGPT)
6.1 研究议程 = “问题投资组合”
用四步法维护一个问题池(值得做/已打磨/我真在乎/可个性化),并映射到行业痛点与可验证场景。
6.2 资源盘点 = “谁—知—能”矩阵
把现有的导师-同辈-企业-政府-基金网络做成资源图谱,明确价值交换。
6.3 传播即迭代:把每个研究点做成 MVP
- 最小传播单位:一页图解、短文或演讲;
- 多通道试错:面向企业、政府、学界迭代;
- 节奏:每季度至少完成 1 次公开讲述 + 1 篇公众短文 + 1 份行业简报。
6.4 社群与资金的“双轮”
把TuringX做成“研究者社区—问题众筹—原型共创”的系统。
6.5 风险管理
在每个 MVP/合作里设定最坏可承受损失,鼓励快速验证—快速止损—快速转向。
结语
《Entrepreneurial Scholar》提供的不是一套“胜利学”,而是一种行动中的认识论:把不确定当作素材、把资源当作拼图、把传播当作研发。这恰是你正在做、也最能放大的优势。
落点一句话:“如果你希望你的想法解决问题、改变世界,就要去滋养它们、玩耍它们、喂养它们,并把它们说给不同的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