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开-藏人精神保持愉悦的秘密》读书笔记

《次第花开-藏人精神保持愉悦的秘密》读书笔记

经历悲欢离合,不是修行;在悲欢离合间体认无常、缘起、因果,这是修行。生活本身不一定是修行,如果能把生命经验,顺境、逆境,苦、乐,用于巩固你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的见解,这才是修行。

第一部 珍宝人生

第一章 珍宝人生

人生充满烦恼,但如果能以烦恼为契机去勘悟世间万象的本质,从烦恼入手去实现止息烦恼的最终目的,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烦恼的人生就是我们解脱的最好机缘。

痛苦并非凭空而来,根本原因在于我执。万事万物皆依赖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而生灭,不停的生灭体现出无我和无常。无我指事物不具有绝对自性,但并不是虚无主义。事物之所以无我,是因为它随缘生灭,缘起则生,缘灭则灭,这便是因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缘起都同时具有两层含义:空性和因果。

因果一旦成熟,任何行动都无法阻止果报的显现。如果痛苦、尴尬在所难免,我们最好让自己有所准备。熟悉无常令我们的内心真正放松而开阔。

因缘是指促成事物形成的各种物质及非物质条件,因缘具足就会产生现象。

无我·有助于减弱对外物的贪执,事物无我,却能随缘显象。

从最重要、最易于实行,同时也是最深奥的因果入手,会比较稳妥,有效。

信佛,就是相信因果,从实践的角度简单地说,相信因果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人们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

“欲知前世因,今生果便是;欲知后市果,今生作便是。”

暇满难得,今已得,人寿无常,死期不定,务必要精进修行,才不辜负这珍宝人生。

第二章 安乐

佛法告诉我们: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着和对周遭事物的执着。

佛法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因果和空性。相信因果和建立空性的见解,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放下执着,获得安乐。

第三章 从玉树说起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因缘和合的事物都会耗尽,都是无常的,没有例外。

业是动态的,在梵文中,业的原意是“行为”,行为产生后果,后果引发新的行为,如此因因果果前后相续,构成一股势能,不断有新的因缘加入其中。

第二部 佛门

第一章 入佛门

学习佛法最初应当皈依三宝。皈依的仪式是无法省略的,并且要对上师三宝起不退的信心。

皈依三宝指的是皈依佛,皈依法和皈依僧。皈依三宝以后就正式进入佛门,成为一名真正的佛弟子。

在修持佛法时,首先应当生起出离心。出离心时六道当中所有的享受与安乐没有希求、贪恋之心,只有希求解脱之心。这非常重要,没有出离心,我们所做的善法功德不会成为解脱之因。解脱才是自己这一生最重要也是最终的目标。

生起出离心后,还应该在此基础上培养菩提心。菩提心是指在皈依或者在将来行持善法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解脱和安乐,而且是发愿为了所有众生成就佛果而皈依三宝、修持佛法。

第二章 如何做功课

很多人皈依佛门之后,还要继续扮演自己在社会、家庭中的角色,但是,不论你在世间做什么,都一定要把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

从皈依开始,不论你的工作有多忙,每天都应当拿出一定的时间来修行,这对于我们将来的解脱非常重要。

每天修行的内容,也就是做功课,通常包括静坐、观想和念诵经文等。

第三章 关于前行的简短开示

不共内前行的修法包括五个:皈依、发菩提心、金刚萨埵百字明、供养曼荼罗和磕大头五个修法,也叫“五加行”。

皈依三宝是佛弟子最基本的修法,发菩提心是为了所有众生成佛的愿心,金刚萨埵百字明是清净业障的修法,供养曼荼罗是积累福德资粮的修法,磕大头是发愿和忏悔的修法。

一、皈依

  1. 在修持皈依前,应该端正自己的发心。

  2. 端正发心后,首先应该请一张皈依境的唐卡,由上师开光加持,悬挂在佛堂,开始仔细观想。

  3. 这样观想后,开始念诵皈依的偈颂。

二、发菩提心

对所有众生生起菩提心:在修持时可以先从对自己有恩德的亲人、朋友开始观想,首先对他们生起菩提心;然后是与自己无关的普通人, 对他们生起菩提心;再然后是对自己有过损害的怨敌,对他们也生起菩提心;最后将菩提心推及六道中所有众生,希求所有众生都能获得如来正等觉的果位。

三、金刚萨埵百字明

凡夫在六道中轮回,未能证悟万法实义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无始以来的轮回中所造下的罪业和积累的迷乱习气。 金刚萨埵是清净业障的本尊,修持金刚萨埵百字明的目的是清净业障。 清净业障的方法首先就是要生起忏悔心。金刚萨埵百字明的修法也要念诵十一万遍。

四、供养曼荼罗

供养曼荼罗的修法是积累福德资粮的修法。供养曼荼罗的目的是为了积累福德资粮,福德资粮是我们将来成佛的基础。

修曼荼罗是,可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不同供具、供品。有条件的人,可用金、银曼荼盘,珍珠、宝石做供品; 条件一般的人请一个普通的曼荼盘,供品用青稞、大米也可以。

五、磕大头

一定要专注,不能身体在顶礼,心里却东想西想,周围哪怕只发生一点点小事,头马上就转过去。应该以身做礼拜顶礼, 以语称颂祈祷,以意专注所做,具足虔诚依止之心,这样可以迅速清净相续中的五毒烦恼,去除傲慢之心。

第四章 开悟

对上师有信心,对众生有慈悲心,相信因果,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即使释迦牟尼佛亲自来到面前讲大圆满,也不可能开悟。

第五章 善护口业

对世上的种种人物、现象,我们以清净心对待就好了,千万不要急于下结论,更不要随意批评出家人。

我们学佛人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仔细地取舍因果,善护身、语、意三门。作为凡夫,我们没有能力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成就者。

第三部 走出修行的误区

追求觉悟的过程,就像在一个无边无际地迷宫里突围,没有佛法地指引,我们将永远被困在里面,原地打转。

第一章 入佛门

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四季更迭,人事代谢,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无一不在变化之中。 无常不是人生的一段过渡期,而是整个人生,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与它终生相处。

我们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都会对自己和他人地生活造成影响,带来改变。 佛陀说只有像他那样彻底觉悟地人才能完全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一般人只能看见其中的某个片段。

当你做一件事,如果心量放大到要把所有众生地安乐都考虑进来,你就能坦然地承受所有的辛苦、磨难,因为你的心胸足够宽阔。

第二章 出离心

放松可以说是修行的第一课。在无常面前,以强化生活和自我为目的地修行变得支离破碎,收效甚微。我们若能放松下来, 不把生活中地每件事都看得至关重要,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修行上,生活并不会因此变得更糟。

修行只是让自己放松下来,不再对抗,习惯那种不确定并安住于此,有人也把这称为自在。

用来帮助我们逃避不安地种种活动本身又会带来新的烦恼和问题。 我们的初衷是让自己免于痛苦,得到安适,而实际做的却是用一种痛苦代替另一种痛苦,如此循环往复,更强化了我们的恐惧。

第三章 菩提心

佛教徒是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的人。亲密相处有两层含义:一是诚实地觉察自己身、语、意的所有活动,而是柔和地对待自己。

“众生”不是一个无关痛痒地词,而是代表着在情感上能与我们相通相连的一个个具体的生命。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希望所有众生都快乐,这便是慈心。

“愿诸众生远离痛苦及痛苦因”,希望所有众生都远离痛苦,这就是悲心。

慈悲心的训练让我们的气度逐渐开阔,平和之中带着喜乐。喜乐针对自己是感恩,针对他人是随喜。为别人的成功、健康、善举、快乐等而高兴就是随喜。

第四章 上师和弟子

Back to all posts